写作|风吹麦浪
写作|风吹麦浪
写作|风吹麦浪
小区楼前的铁架子上,一排排洁白的挂面(guàmiàn)垂成瀑布,在正午明亮的阳光下倾斜流淌(liútǎng)。
朋友知我在曲周采访,说曲周面很好,值得一(yī)尝。问司机李师傅,他推荐了这处民间作坊的手工挂面,做工口感都极为地道。挂面细如(xìrú)发丝,很难想象是纯手工拉成的,真是高手在民间!李师傅耐心告知,挂面很细,水滚即(jí)熟(shú),加荷包蛋、青菜叶,色香味俱佳。听着似乎就已(yǐ)闻到了面条的香味。虽携带不便,也必须带几斤回乡。
曲周面闻名,麦子长得也秀气。五月,到处是绿油油的麦浪(màilàng)。麦子们墨绿衣裙,身材挺拔,如(rú)姿态婀娜的妙龄少女,令人怜爱。问麦行为何这么直,麦株(màizhū)这么挺拔均匀?原来与(yǔ)北斗导航条带播种技术有关,能有效利用光温资源。
你难以想象,现在这片(zhèpiàn)麦浪起伏、生机勃勃的土地曾经是“天苍苍,地茫茫,只出小盐不长粮”的盐碱地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曲周,五月(wǔyuè)少有麦浪,只有(zhǐyǒu)满目苍凉。盐碱地严重的村庄,当时小麦亩产只有几十斤,粮食不够,每年要吃半年国家的救济粮(jiùjìliáng),孩子们(men)穷得穿不上衣裳。
1973年,石元春、辛(xīn)德惠等(děng)农大(nóngdà)人来到曲周县盐碱地最严重的张庄(zhāngzhuāng),采取“深沟浅井结合 农林(nónglín)水并举”的治理措施,通过科学调节水盐运动镇住了旱涝碱咸。经过一年多的治理,张庄就由吃救济粮开始向国家贡献粮食。农大人先后建成一、二(èr)、三代试验区,使曲周粮食亩产渐渐提高到一千余斤,顺利完成黄淮海科技大会战,实现了华北地区粮食大丰收,扭转了南粮北运的历史。
为了管理好“高产高效”示范(shìfàn)基地,让科学研究走到田野(tiányě),转化为农民(nóngmín)实用技术,打破农技推广“最后一公里(gōnglǐ)”的(de)难题。2009年,在张福锁院士倡导下,李晓林、张宏彦、王冲等又(yòu)一批农大教师在白寨乡建立了第一个科技小院。此后,张庄、王庄、前衙等(yáděng)科技小院相继建立。一批批农大师生深入农村和生产(shēngchǎn)一线(yīxiàn),把农民的田地放在心上,对农民进行“零距离、零时差、零门槛(ménkǎn)和零费用”的“四零(sìlíng)服务”。十几年来,他们探索并推广了水氮后移、测土配肥、深翻深旋、四密一疏、无人遥感、卫星导航条带种植水肥一体化等小麦玉米现代技术。今年,又在生产一线实施面向未来农业绿色发展的“121”行动,一代代农大师生为了粮食生产的高产高效、绿色转型而不懈努力!
夕阳西坠,彩霞漫天,黄昏给麦田笼上柔美朦胧的(de)面纱(miànshā)。王庄科技小院学生杜彦杉带我去看他的试验田。今年,他在(zài)试验田做了4+X不同(bùtóng)的处理,把地力改良、产能提升与普通农户做比较,看看不同处理对小麦高产高效的影响。他的同学宋沅儒在不远处给麦子(màizi)叶面喷施镁肥。镁肥对柚子和葡萄等水果有增产增效作用,他们尝试在小麦上也喷施镁肥,看看是否(shìfǒu)也能增产增效。试验田被(bèi)划分成好多(hǎoduō)小块区域,设置了不同的浓度梯度,不同时期喷施,以选择最适合华北平原小麦使用的结果落实到生产中。
试验田位于王庄(wángzhuāng)绿色吨(dūn)半粮万亩示范基地中,这片辽阔麦田的负责人是(shì)一位年轻的九零后。1997年出生的叶松林是王庄科技小院学生,2011年毕业后留在了曲周试验站。他本科时就有了从事农业(nóngyè)的梦想,要探索农业的现代化、智能化,为乡村振兴(zhènxīng),农民(nóngmín)增产增收做点事情。2021年,他和科技小院学生冯小杰、蔡东玉、郝展宏承包了100亩地,开始(kāishǐ)创业。创业之初,也曾(céng)经历资金损失甚至负债的挫折,但他们克服了诸种(zhūzhǒng)困难,2023年,承包地(chéngbāodì)增至1000亩,成为“曲周绿色吨半粮科技大会战”主战场。在多年累积技术支撑下,2024年,一亩地小麦、玉米产量高达1522公斤,突破了粮食吨半粮的目标。
五月中旬,小麦正是“一喷三防(yīpēnsānfáng)”期,我特意跑到千亩方麦田去看无人机(wúrénjī)喷施操作。年轻的操作手(cāozuòshǒu)在手机上轻轻一点,载着杀虫剂、杀菌剂、植物生长调节剂、微肥等混合液的无人机就呼啸着盘旋升空,在麦田上空飞行喷洒,还没等你看清楚,飞机稳稳落地(luòdì),一箱液体(yètǐ)已经喷完,仅仅三分钟就喷洒了十几亩麦田。
天空湛蓝,墨绿的麦田一望无际。操作手站在地边轻松聊着(liáozhe)天,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(cháotiān)“汗滴禾下土”手工劳作的艰辛,机械化让农业(nóngyè)如此轻松简单,甚至美丽!
试验站农机(nóngjī)库里,各种大小型小麦、玉米播种机、收割机、拖拉机静静矗立着。墙上一行(yīxíng)大字:农业的(de)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。现代化、智能化,农业绿色高值,保护生态环境,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(pǐnzhì),这是农大人孜孜不懈的追求。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改土治碱,八十年代曲周(qūzhōu)试验站成立,今天16个科技小院(xiǎoyuàn)遍布曲周大地,一望无际墨绿的麦浪,记录着无数农大师生辛勤耕耘的付出和汗水。
采访(cǎifǎng)的十余天里,每天早晨,我都会绕着麦田慢跑(mànpǎo)。朝阳初升,绿色的麦浪在金色的阳光下轻歌曼舞,麦田里那行大字特别醒目: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(shǒuzhōng)!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