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6万例,这道“坎”如何迈过

体育正文 67 0

6万例,这道“坎”如何迈过

6万例,这道“坎”如何迈过

潮新闻 记者(jìzhě) 戴睿云 陆斯超 王晨辉 如果生命无法延续(yánxù),就让生命延续生命。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公布:截至2025年6月30日,我国(wǒguó)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数量达(dá)6万例!已阅君从浙江省红十字会了解(liǎojiě)到,截至同一天,浙江人体器官捐献累计达2850例。 将去世者(zhě)功能良好的器官或组织,捐献给需要(xūyào)移植的患者,无疑是迎向新生的大爱善举。 从以往“谈捐色变”,到如今“以生命延续生命”的(de)理念(lǐniàn)日益普及,这件感人至深且意义深远(shēnyuǎn)的事,经历了怎样的历程?改变又是如何发生的? (1)15年,从34到(dào)60000 我国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工作,从2010年开始启动(qǐdòng)。 同年8月,浙江省人体器官(réntǐqìguān)捐献委员会和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成立(chénglì),正式启动浙江人体器官捐献工作。 “当年,浙江和全国面临的处境(chǔjìng)一样,人们对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非常陌生(mòshēng),接受程度很低。”浙江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说,2010年当年,浙江实现捐献仅2例(lì)。 “对(duì)你没有好处的事情,为什么要捐献?”曾经,有人这样问(wèn)器官捐献者家庭。“入土为安”“身体发肤、受之父母、不敢毁伤”的传统观念,让器官捐献被视为(shìwèi)禁忌话题。 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发布的(de)数字,2010年,全国实现捐献仅34例,百万人口捐献率为(lǜwèi)0.03。当时,器官严重短缺,有超过30万器官衰竭终末期(zhōngmòqī)患者在苦苦等待。 15年来,人们(rénmen)的(de)偏见不断被打破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爱心接力之中。 变化的背后,离不开(líbùkāi)制度和政策的有力支撑。 2020年通过的《民法典》,构建了(le)以自愿、无偿为核心的器官捐献法律框架。2024年,《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(yízhí)条例》施行,完善(wánshàn)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体系,保障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健康发展。 而爱心人士的身体力行,红十字会和医疗机构(yīliáojīgòu)的大力倡导,则让人体器官捐献(juānxiàn)事业的社会认同感与日俱增,激发出强劲的正能量。 这其中,党员(dǎngyuán)干部的(de)表率作用,更是不可忽视。2013年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(bìnzàng)改革的意见》,鼓励党员、干部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。 浙江党员干部(dǎngyuángànbù)积极响应,像宁波老党员陈财龙、“天使奶奶”胡秀芝、衢州司法干部何有木、衢州公安民警杨建军等(děng)一批党员干部,在生前表达了(le)器官(qìguān)捐献意愿。他们的行动,有力推动着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。 2018年,我国年捐献(juānxiàn)(juānxiàn)量6302例(lì),居世界第二。2024年,我国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升至4.78。2025年,累计捐献突破6万例,超过18万人重获新生,全国志愿登记(dēngjì)人数超过712万…… 3月22日,2025年(nián)浙江(zhèjiāng)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,在浙江省红十字“生命礼敬”园举行。记者 陆斯超 摄 (2)“就好像他的眼睛还(hái)在眨,他的心脏还在跳” “如果我不行了,就把我的器官捐献(juānxiàn)出来”“就好像他的眼睛还在眨,他的心脏还在跳”“我的孩子能救回5个人(gèrén)的生命,也就是能挽救(wǎnjiù)5个家庭”…… 捐献者及其家属,留下过很多不同(bùtóng)的答案。 “人死了,就变成一颗星星。干嘛变成星星呀(ya)?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……”写下这段话的作家史铁生,曾多次(céngduōcì)在作品中表达身后器官(qìguān)捐献的意愿。2010年,史铁生因病去世,他的肝脏在一名器官衰竭患者的身体里(lǐ)重生。他最终成了自己笔下的“星星”。 “捐献案例数增加(zēngjiā)的(de)背后,是捐献者家属对(duì)亲人生命的尽力挽救,也是他们的同理心:希望其他家庭不要像自己一样失去亲人。”浙江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说。 党员、军人、红十字工作者、医护人员、工人、农民……在(zài)浙江,成百上千的普通人,选择了用大爱延续自己的生命,也悄然改变(gǎibiàn)着人们(rénmen)的观念。 舟山小男孩余东臻,生命永远(yǒngyuǎn)定格在了8岁(suì),他让5位器官衰竭患者获得新生,2位失明者重见光明。 24岁姑娘黄智超,穿着婚纱向她所热爱的(de)世界告别。她留下的器官与(yǔ)眼角膜,让5人重获新生,2人重见光明。 42岁的女医生陈怿,在她奉献了18年青春汗水的嘉兴市(jiāxīngshì)第一医院完成了肝脏、肾脏(shènzàng)、角膜(jiǎomó)捐献手术,使3人重获新生、2人重见光明。 还有湖州市出生6天的(de)小毛豆、衢州女孩熊雨馨、现役军人王启鹏、东阳大一学生(xuéshēng)沈奕辰…… 一个个生命在陨落之际,以爱心回馈(huíkuì)社会,绽放出了(le)一朵朵新的“生命之花”。 爱心,还以(yǐ)各种方式“传递”“轮回”。 “感谢你用最后的(de)生命温暖我一生……” 2025全国人体器官捐献(juānxiàn)缅怀(miǎnhuái)纪念(jìniàn)暨宣传普及(pǔjí)活动现场,一支来自浙江的“生声不息”合唱团唱响原创歌曲《生命回响》。合唱团的20余位成员来自五湖四海,从事不同职业,却因同一个生命印记而相聚——他们都曾因器官移植重获新生。他们以歌声传递对(duì)无名捐献者的感恩,传递对新生的喜悦。 吴云(化名(huàmíng))没有想到,逝世丈夫程军(化名)的一个(yígè)选择,挽救(wǎnjiù)(wǎnjiù)了自己的生命。2019年,36岁的程军因脑溢血离世,妻子忍痛(rěntòng)签署器官捐献书,他的心脏、肝脏和双肾脏挽救了4位陌生人。3年后,吴云确诊严重肾衰竭,作为捐献者配偶获得移植优先权,少等1000多天。 根据浙江省出台的(de)捐献者家庭关爱政策,因为程军当年的捐献,吴女士移植肾脏的器官获取费用被(bèi)减免。2022年11月,她在浙大一院成功移植肾脏,两个孩子(háizi)留住了母亲。 (3)托举,让更多“以爱传爱”发生(fāshēng) 6万例(wànlì),见证观念之变。 这背后,是政策支撑,也是千万个爱心人士、相关组织、社会各界(shèhuìgèjiè)的(de)合力托举,见证了社会的文明进步。 许许多多(xǔxǔduōduō)的平凡人,用(yòng)实际行动引领社会对人体器官捐赠的认知之变。 金华东阳市佐村镇香溪村,是个常住人口百余人的小村。在村民厉兴阳带动下,小村涌动(yǒngdòng)爱心暖流。获评“金华好人”的厉兴阳,自2010年起无偿献血(wúchángxiànxuè)超1.6万(wàn)毫升,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(jiǎng)金奖。了解到器官(遗体)捐献对于医学的促进作用(cùjìnzuòyòng)后,他又成为村中首位捐献登记者。 在厉兴阳的带头和宣传下,截至今年(jīnnián)6月底,已有14位村民签署了人体器官和遗体(组织)捐献(juānxiàn)志愿书。其中(qízhōng),七旬村民金茂根(jīnmàogēn)离世后,捐献遗体给温州医科大学,代表了该村村民对自己生命的郑重承诺。 在浙江,“厉兴阳们”已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。截至目前,浙江已累计有37万人登记人体器官(réntǐqìguān)和(hé)遗体(组织)捐献意愿。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,器官捐献实行“双盲原则”。器官捐献者家庭和(hé)移植受者家庭并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(xìngshènmíngshuí)。“链接”二者之间(èrzhězhījiān)的是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,他们来自红十字会和医疗机构。 改变人的观念并不容易,协调员最初得到的拒绝总是(zǒngshì)很多。经过(jīngguò)一次次、一年年的努力,伴随捐献成功的案例、志愿捐献的人数逐渐增多,协调员们切身感受到人们对器官捐献的知晓(zhīxiǎo)与认可(rènkě)程度正在(zhèngzài)逐渐增强。潜在捐献者同意捐献比例,从十几年前的1%,已升至目前的20%左右。 在浙江,协调员并不直接对接器官移植(qìguānyízhí)受者家庭,更多(duō)是接触捐献者家庭。协调员陪伴捐献者家庭经历亲人离开的悲痛,也帮助他们渡过家庭顶梁柱去世(qùshì)后的难关。 对捐献者家庭的支持,一直(yìzhí)在不断完善。 2015年,浙江省红十字会设立“小桔灯(xiǎojúdēng)”器官捐献者孩子助学项目(xiàngmù),为(wèi)人体器官捐献者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帮助,根据不同就学教育阶段为孩子提供资助。2018年,浙江省红十字会启动“你留下爱(ài),我帮你行孝”器官捐献者困难家庭老人关爱(guānài)项目,帮助捐献者家庭的失独或失养老人…… 一位受益者曾写下:“你(nǐ)给我的不仅是器官,更是生命和希望。” 新生命(shēngmìng)的绽放,是对捐献者最好的告慰。如今,越来越多人选择留下最后的“生命礼物(lǐwù)”,让“以爱传爱”不断发生。 6万例,是一个(yígè)新的开始。
6万例,这道“坎”如何迈过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